首页 >> 新闻 NEW >> 古道新闻 >>铜山岭钱王古道:深山采铜 方岩祈福
详细内容

铜山岭钱王古道:深山采铜 方岩祈福

这条古道,因吴越国时期开采铜矿而形成。

从永康方岩镇后浅村起,途经先盆、铜坑、庙口、林坑,到达舟山铜山村大秧田,并有一条岔路通往方岩独松村,且有路通往缙云等县市。

多少年来,采铜人挑着重重的担子走过。相传张弓射潮的吴越国王钱镠也曾经走过。

古道也是邻近各县市百姓上方岩拜胡公的必经之路。他们怀揣虔诚的心愿,向胡公献上最精彩的表演。

古道一度热闹,砍柴的,赶集的,做买卖的……因为风景优美,人文深厚,去年,铜山岭钱王古道入选“浙江最美森林古道”“浙江十大人文古道”。

图片1.png

采铜踏出古道

只有置身山野,你才真正觉得来到了春天里。

远处的山安安静静的绿着,近处的花热闹而肆意。紫色花的瀑布倾泻一树,那是开得不管不顾的紫藤。山青花欲燃,想必是形容杜鹃。桃花灼灼在枝头,当它把花瓣飘落在湿漉漉的黑色岩石上,就变成了一片片轻盈的梦。

槭树的叶子还只是小小的衣裳挂在树梢,果实已经张开翅膀想去天空飞翔。天空依然有点阴沉,因为刚下了一夜的雨。正是这雨,把山色洗得清新怡人,也让随着古道绵延的小溪,更加畅快地流淌。它欢歌着流进永康江,再一路往西,最终汇入钱塘江。

1096年前,相传从钱塘来了位尊贵的客人。对于这位客人,我们最熟知的典故就是“钱王射潮”。钱江潮水屡毁海塘,当时人们以为是潮神作怪。勇猛的钱王,就在八月十八潮神生日那天,挑选一万名精锐的弓箭手,张弓射潮,逼得那潮水不敢向岸边冲击过来,弯弯曲曲向西南逸去。

钱王,即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钱镠。那么,钱王为什么驾临永康的群山之间这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据说和此山中的铜矿有关。根据《永康县志》记载,“早在五代吴越钱武肃王时,已在铜山设置矿点采铜”。

钱宏伟是金华钱镠文化研究会的秘书长,对钱王和钱王古道做过一番深入研究。他说,钱王此番是去巡视铜矿开采情况,时间大约是921年。不知道那时是不是春天,也不知道钱王有没有震动于山野之间蓬勃的春色,传说他在经过一个叫金玉坑的地方时,见风景优美,插木纪念。不料此木成活,“不枝不叶,形同槁木而神采焕然”。当地老百姓以为天神下凡,加之钱王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经济繁荣,甚得敬仰。于是,就在此处建造了一座奉祀钱王的生祠。

虽然只是一座小小的庙,看起来很不起眼,却事关重大。铜山岭古道边几个村庄的繁衍生息,都因之而起。根据《铜川钱氏宗谱》记载,钱王五世孙钱律陈情省亲时经过此地,见建有生祠,“喜其山水秀丽,风土淳厚”,让他的孙子钱懋功从永康迁居到如今的方岩镇铜川村。就这样,钱氏后裔在此扎根。后来,有一支搬到先盆村,又有一支搬到后浅村。先盆后浅,在永康话里是“先搬后迁”的谐音。

如今,小庙仍然矗立在溪水边,流水不息,香火不绝。那棵“神树”就在小庙背后,“创之可见朱红,推之随之摇动”。可惜的是,“文革”时被人砍去。其实,在金华,还流传着钱镠与树的另一个传说。侍王府“耐寒轩”前两株高数丈的千年古柏,相传就是钱镠亲手种植。

钱王在铜山岭古道上惊鸿一瞥,留下了动人传说。铜矿的开采则一直延续。清光绪十七年(1891),李汝为等编写的《永康县志》卷一记载:“铜山距县五十五里,山故产铜。宋元祐中置钱王、窠心二坑,课铜一十二万八千斤,宣和中以课不及额废。绍兴中复置课铜二千三百五十五斤,又以苗脉微渺采亦无获废。”

翻译一下就是,铜山距永康县城55里,山本来就产铜。宋元祐年间,在铜山上设置了钱王、窠心两个矿坑,采铜12.8万斤。到了宣和年间,因为产铜达不到规定数量而停采。绍兴年间,重新恢复生产,采铜2355斤,后来又因为矿脉含铜量少,即便开采也没有所获而停止。

铜山岭古道的形成,无疑与采铜息息相关。有那么多采铜人需要上上下下,也有那么多矿石需要运输出去。可以想象,这条路充满了艰险。对于古代采铜人来说,春天,并不完全意味着我们今日所见的美好,往往也伴随着危险。雨水让山色一碧如洗,也会造成山体坍塌。因此,铜孔坪附近有山金庙,因为铜在旧时又称“山金”,山金庙就是采铜人为护佑平安而修建的。

山金庙、铜孔坪、铜屙滩……一个个地名,都在默默述说着铜山采铜的历史。如今在古道边,还能看到铜矿遗址。在铜山岭头去杨坑途中的“仰天灯盏”,有一个海拔最高的铜矿遗址。钱宏伟去探过洞,他说,矿洞深10多米,如今已成了蝙蝠的家。

直至上世纪50年代末,铜山还经历了一次采铜“盛况”。那是1958年,“大办食堂、大炼钢铁”的年代。8月,选点钻探。钻山机很大,是铜山村民像“蚂蚁移窝”一样,把它从独松沿着新岭抬进铜山的。9月,当地创办了“地方国营铜山炼铜厂”,开展大规模炼铜活动。矿石大多来自铜孔坪,运送矿石和木炭的民工达400多人。炼铜的地方,就在铜山岭古道的终点站:大秧田。

大秧田是舟山镇铜山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小小的村落鸡犬相闻。如今,村里只住着程显克三兄弟。那一年,程显克还小,他对炼铜的最深印象就是小高炉。“夜里冷,我们就睡在炼铜的小高炉旁边,两把大风箱呼啦啦一夜到天亮,炉子也一直烧到天亮。” 不过,据说铜矿石“铜含量不高, 被硫磺占去了”。

小高炉的大风箱呼啦啦扯了三年,直到1961年,铜山炼铜厂才停办。

图片2.png


祈福之路:上方岩拜胡公

铜矿停止开采了,古道却依然热闹。这条因为采铜形成的路,在后来的日子里,就成了沿途百姓出入必经之途。不论是砍柴、田作,还是经商、赶集,都要从这里经过。而且,它还是一条朝圣祈福之路:上方岩拜胡公。

在大秧田村不到的地方,铜山岭古道延伸出两条岔路:往下走,通往铜山、方山口、舟山、壶镇;往上走,可以到达缙云的西施、上朱、白竹,乃至磐安、东阳、仙居。

“这里是五县通道,一直通到方岩。以前作战地图上都有这条古道的。路宽宽大大,磐安的方前、大皿都从这里走。冷水过来,大概35里路。”程显克说。最近的是缙云,走过去只有2.5公里,“所以我们打电话到缙云的西施、上朱最不划算了,这么点路就要算漫游”。

作为浙中之神,胡公的影响力也一直“漫游”到邻近各个县市。每到农历八月,古道就迎来了最热闹的时候,缙云、磐安、东阳的山民陆陆续续上方岩了。八月初一上头香,八月十三胡公生日……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一直闹到九月重阳。最好看的当然是迎案。小时候,每到这时候,程显克几个兄弟都喜欢在村口看热闹。

“迎案队伍也都是从这边走的,从缙云那边过来。有打罗汉的,有扮成三十六行的,什么行业都有,当官的也有,做木的也有,耕田的也有。锅灶绑在小腿上的,那是懒汉,还有讨饭公讨饭婆……”回忆童年往事,程显所说得津津有味,他还卖了个关子:“方岩那四天王(四根柱子)你知道哪儿来的吗?是古时候从仙居运出来的。柏树的柱子,太重了,抬不动。只好等到冬天的时候,路上结了冰,从冰上拖过去的。”

因为路途遥远,方岩客通常是凌晨两三点钟就开始走,天还没亮,大秧田附近的古道已是人影幢幢,人声喧闹。“大家灯笼的灯笼,电筒的电筒。灯笼用棒子挑出去一点,前三后四,可以照七个人。后面一盏也是前三后四。就这样,哗哗哗,一整队过去。”

长长的喜庆的队伍在古道上蜿蜒而过,队伍中的人们一个个满怀期待。他们要将最精彩的表演献给胡公大帝,在他面前许下最虔诚的愿望,祈盼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全家安康……

这是古道一年一度的特别时光。此时的古道,承载着路人太多的祝福,以至于具有了象征意义。而在大多数时候,一步步踩在上面的,是一双双打着草鞋的脚,因为常年劳作布满了老茧的脚。

因为这里地处深山,来砍柴的人特别多。别的村庄柴火不够,就在支付了相应费用后,到这里来砍。“永康上半个县,都到这里砍柴。”程显克说。砍柴都是在秋冬天,凌晨三四点钟,带上几个玉米饼就出发了。大概1962年、1963年的时候,他们还收过票,名为“山神钱”:“2角钱一担的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收500担。”

农耕时代,山民的日子无疑是非常辛苦的。土地稀少,粮食不够吃。只能靠卖点柴火,扎点扫帚,零零碎碎的钱凑起来买粮食。“一担柴火卖两块半,粮食一担要十八九块钱。”要卖掉八担柴火,才能买一担粮食。可能唯一的例外是上世纪60年代初,到现在还有个笑话流传,说铜山村有个人,在那个年代一担萝卜担出去卖,挑回来一个大衣橱。当时人们开玩笑,萝卜值钱哪,一个干部不如一担萝卜。

在从前,方岩的派溪集市非常兴旺。于是,逢二、逢七的派溪集市,古道就热闹异常。缙云那边的山民也过来赶派溪集市,背着树的,扛着扫帚的,担着柴火的,松毛松果也拿去卖……有时候,山民头一天砍了柴,先把柴火放在凉亭里,第二天再空手上来,可以省点力气。凉亭里放不下了,就随便放在路边。山民淳朴,“满路都是柴,也没人偷”。

这么多人来来往往的古道,日常怎么维护?自有一种“古道人心”。哪里的路坍塌不能走了,大家就会凑几个人,趁农闲或下雨时去修补一下。不需要工资,也不求回报。“铜山岭脚那个凉亭,都是独松人和我们这里人,这个助一点,那个助一点修补起来的。瓦是别人拆了旧屋后,担过去的。橼木是你背几根,我背几根,放在那里,等做木老师去修。你如果抬头看凉亭的橼木,还能看到捐助者的名字。”程显克说。

早些年,他家烧水一天烧到晚,给过路的人喝。三四十年前,古道上走的人少了,道路也渐渐被荆棘遮蔽。去年,古道被重新开辟出来,越来越多的人慕名而来,走一走古道,感受当年的人们深深浅浅的生活印记,聆听青石板上悄悄滑过的历史跫音。

图片3.png


访访古村 探探矿址

方岩镇后浅村是铜山岭钱王古道的起点。

参观后浅村,必看钱氏宗祠。“武肃发祥绵世泽,文禧济美振宗风”,祠堂中一幅对联,道明了后浅村的由来。后浅村是永康钱王后裔最大聚居村,全村1200多人口,98%以上的家庭是武肃王钱镠后裔。

“建造这个祠堂花了170多年时间。后厅是1721年开始建造,中厅是1852年,前厅是1892年。”金华钱镠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钱宏伟介绍。祠堂还有个特别之处,就是它的“四大金刚”(即四根石柱)工艺精湛。有个传说:“当年建造宗祠中进时,村里人家轮流请石匠师傅吃饭,家家户户都杀鸡招待。石匠师傅觉得后浅人这么热情客气,特意用生铁把‘四大天王’磨得非常平整。平整得往上面套一个箍,可以从柱子顶上滑下来。在从前,这已经算相当不错的工艺了……”

后浅村还有个独一无二的习俗: 放水灯。这也是永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古代的时候就有放水灯习俗。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放水灯。古时是用稻草做成一个窝,那时没有蜡烛,就用松明点上,放在琴溪上飘走。改革开放后,用了蜡烛,后来又改成花灯。”

钱宏伟分析,放水灯习俗和钱王也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钱王射潮,把钱塘江这条龙给镇住了。后浅村人以放水灯的形式,祈福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图片4.png

永康红军兵工武器生产基地旧址

铜坑村的施氏宗祠是永康红军兵工武器生产基地。1930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在永康创建。考虑到红军战士赤手空拳难以与装备着步枪、机关枪的国民党军队相抗衡,红三团领导决定加强军工武器的生产。永康是传统的五金之乡,尤其在铜坑一带五金工匠众多,加上铜坑地处偏远,于是将红军兵工武器生产基地放在铜坑村,生产工场就设在该村的施氏宗祠里。


采铜炼铜遗址遗迹

至今,古道周边依然可以寻访到许多古时采铜炼铜留下的遗迹。

铜孔坪采铜遗迹:矿洞呈穹隆形,洞两边都是岩石,青苔覆盖的岩石发出金属光泽。经永康市文物部门认定,这个矿洞最早是宋代开凿的,1958年前后又进行了开采。

吴越国铜矿遗址:位于铜山岭头去杨坑途中的仰天灯盏,海拔632米。2012年,该铜矿遗址在永康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被列入不可移动文物名录。2013年8月,金华钱镠文化研究会在此刻碑纪念。

铜屙滩探矿遗迹:铜屙,就是铜渣的意思。铜屙滩,顾名思义,或许就是古代堆铜渣的地方。1958年8月,浙江省地质局第十三地质队在铜屙滩选点钻探。钻探深度达100米,取出大量岩芯用于分析。铜屙滩至今还有一个很大的泉眼,这就是当年的“钻山机孔”。泉水汩汩流出,终年不断。

大秧田炼铜遗迹:1958年的“地方国营铜山炼铜厂”,就在大秧田炼铜。据说,当时大秧田一带,白天烟雾弥漫群山,夜晚炉火映红天空。至今,矿石以及炼铜留下的炉渣还随处可见。

铜山村铜矿展馆:如果想进一步了解铜山采铜的历史,可以去舟山镇铜山村走走。在铜山村的文化礼堂内,设有村史展馆,展馆里就有铜山铜矿的详细介绍。文化礼堂门口,左右两幅图也值得看看,你会发现,你在这里见识了两个永康之最:铜山村是永康姓氏最多的村庄,有16个姓氏;也是自然村最多的村庄,共有31个。

图片5.png


独松村明代建筑

“这条溪叫做松溪,榜眼公的号也是松溪。”

榜眼公,是独松村的程姓后人对程文德的敬称。程文德是永康唯一的一个榜眼。

在独松村行走,不时能触摸到它厚重的历史积淀。村里现存年代最久的建筑是“绳武堂”,建于明朝初年,为定居独松的第一个太公兴建,有600多年历史。绳武是什么意思?村里90岁老人程终福说,因为年代久远,问问这个,问问那个,都解不出。“后来电脑发达了,百度是个书橱,什么都有,就到百度里去找。”终于弄明白了,是继承祖先业绩的意思。

总宪第和尚书第是两幢相邻的建筑,均建于明代。总宪第是程文德之父程銈的府第。他是一名进士,曾任四川按察使。尚书第是程文德府第。程文德为明嘉靖八年榜眼,吏部侍郎兼翰林学士赠礼部尚书。在永康历史上,他的政绩及学术成就均值得后人纪念。《明史》里有他的传记;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李贽专门为其做传, 给予“清正名臣”的美誉;《四库全书》收录他的著作。他为官27年,清廉刚正,去世时,竟然“贫不能殓”。

“以前走山路都逃不过这里”


独松附近古道: 

“现在公路这么方便,以前走山路都是逃不过这里的。”90岁老人程终福介绍,除了去铜山岭的古道,独松这边还有四条古道,一条到荷花庙,一条到新楼,一条到壶镇,叫桃树岭,还有一条到棠溪上马,再过去就是磐安。

从独松的水库进去,趁直走,中途有个凉亭,直去可以到新楼,再转过去,就是缙云壶镇。左手又是去铜山。这条古道有个有趣传说:路边有个天生的石臼,每天都会有一斤谷从石臼里出来。那斤谷很宝贵,都是拿到寺庙里去,当成和尚的粮食。到了后来,有人心不足,要把石臼凿大一点,可以多出点谷。结果,到后来,这一斤谷就没有了。所以说,人心不能太贪。


铜山村附近古道:

铜山自古有“铜山十八寮”的说法,因而古道众多,形成一个纵横交错的古道网络。古道分成纵向和横向。纵向古道从山脚通往山顶,俗称“岭”;横向古道就是近乎水平方向的古道,俗称“横路”。铜山村的纵向古道除了铜山岭古道,还有九珂岭古道、冷垭古道、十八垅坑古道、梅筻岭古道、小岭古道、燕寮古道等;横向古道有上王寮至梅筻古道等。这条古道长达7.5公里以上,基本上都在海拔700米左右的山顶上穿行,往东鸟瞰,括苍山峦如海,向西远眺,永康大地如棋盘,是一条绝妙的高山旅游路线。


[ 古道攻略 ]

如果从金华市区出发,可以在永康方岩出口下高速,驱车至后浅村。后浅至庙口一段,因为修公路古道已有毁坏,今年打算进行修复,目前正在进行设计。古道保存完好的一段,是从庙口村“武肃王生祠”附近起始。

一条小溪伴随古道绵延。一开始,古道较为平坦。走不多久,就能在路右侧看到一个矿洞遗址,洞口长满苔藓,颇有些神秘感。再往上走,就到了林坑。这是一个小小的自然村,一条蜿蜒小路通向几座土房子,虽然是平常的风景,也有几分诗意。

过了林坑村,山路渐渐开始陡峭。古道幽静,因为正是春笋季节,偶尔能遇见几个挖笋人。路边野花竞相盛开,映山红掩映在草木之间,如一簇簇小小火焰。古道周围森林覆盖率在85%以上,山间空气清新,根据实测,空气负离子最高达到每立方米2000个。

到了铜山岭脚,可以看到一个凉亭。凉亭有路标,往右可以沿新岭通往独松村,另有一条路通往小岭头,往上就是铜山岭。铜山岭较为险峻,1930年,红军第十三军第三团成立不久,就在铜山岭和敌军首次交锋,大获全胜。

铜山岭头也有一座凉亭。过了凉亭,往左有一条路通往铜孔坪,走20分钟左右,可以到达仰天灯盏的吴越铜矿遗址。靠近大秧田处,有一路碑,往下通往铜山,往上通往缙云。

在大秧田村可以吃个午饭略作休息。这里的农家乐是真正的农家乐。款待路人的有纯天然无添加的玉米饼,山民自己做的雪菜,自己腌的肉,刚挖出来的笋。几个老人一辈子守在这儿,看着古道上的人来来往往,有着一肚子的经历和故事。吃饭之余,和他们聊聊天,也是很有兴味的事。

如果到了大秧田还觉得没有走过瘾,可以原路返回一段至铜山岭脚凉亭,再沿新岭一直走到独松古村落。新岭原有很多枫树,因此又叫枫岭。枫树脚山风习习,枫叶浓阴蔽日,樵夫路客都要在此歇脚纳凉。遗憾的是,枫树大多已被砍掉。但是,新岭古道仍然有着优美景色。因为走的人多了,石板路被磨得发亮,尤其夕阳西下之时,太阳的余晖照在石板上,闪烁一片金光。

技术支持: 文明之路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