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走近泰顺,欣赏红枫古道

      泰顺是浙江省南部一个山区县,东北接文成,西北接景宁,南与福建省为邻,总面积1700平方公里,  廊桥
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境内山高路远,群峰叠翠,千米以上的山峰就有179座,平均海拔490余米。历史上,许多名人贤士为避祸乱,陆续迁移到泰顺这个群峦起伏、人迹罕至的“世外桃源”,创造了具有山区田园特色的地方文明,留下了无比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泰顺廊桥,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泰顺民间桥梁数量众多,结构类型多种多样。据《泰顺交通志》记载,到1987年底,全县现存桥累共计958座,总长16829延长米,其中解放前修建476座,7923延长米。包括木拱廊桥、木平廊桥和石拱廊桥在内的明清廊桥30多座。其中在世界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木拱廊桥18座。即泗溪姐妹桥、三魁薛宅桥、仙居桥 、筱村文兴桥、三条桥。木拱桥以较短的木材,通过纵横相贯,犹如彩虹飞架宽阔水面,其巧妙的结构,令人惊叹!
      2006年05月25日,泰顺廊桥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泰顺廊桥的始建年代可追溯至明中期,现存廊桥的修建年代多为清代。数量较多,有一定的群体优势。特别是其中的木拱廊桥仅存于浙、闽交界的山区,有较典型的地域特殊性及较高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为研究木拱廊桥的起源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实物例证。
      上海交大讲师刘杰认为“蜈蚣桥”在结构上与蜈蚣相似。其实普通百姓对"蜈蚣桥"的称呼代代相袭,至于木拱桥的力学原理不太可能深入探究。在地理偏僻,交通闭塞的山区县,很少有人知道“蜈蚣桥”在中国桥梁发展史上的极为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泰顺这个廊桥王国偶然被有识之士所发现。1996年11月12日,《中国摄影报》用三分之一的板面头条刊登了萧云集“浙南廊桥有遗篇”的图文报道,首次采用“廊桥”名称。从此,中央、省、市级新闻单位和国内外学者纷纷到泰顺来采访、考察、研究。泰顺廊桥这一国之瑰宝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重视。
      很久以来,纵观国内旅游网站,林林总总推荐的各种古道徒步线路还真不少,然而却鲜有提及泰顺古道的,真是美景藏在深山人未识啊!也许正是这种‘陌生感’,一直以来都不时地撩拨着我的心弦,唤起了自己对其无尽地想往。数年前,我在《中国廊桥网》上知晓了在浙南的泰顺和闽北的寿宁两地之间有一条美丽的浙闵古道,当年,已届耳顺的冯梦龙就是沿着这条古道,从浙江入境到福建,前去担当寿宁知县的。这以后,自己通过追随泰顺当地户外爱好者探寻古道风貌的博文,渐渐地了解到,这条古道是由泰顺境内的白溪岭古道和寿宁境内的杨梅洲古道所组成,古道沿途尚存有古亭、古关隘、以及充满了梦幻意境的杨梅洲廊桥;这里春天杜鹃花夹道,暮秋时节枫叶染红,丰富多彩的风光景色引人入胜。2010年3月,我只身一人专程去泰顺看廊桥,在游览了洲岭乡大山里“三条桥”之后赶往毓文桥的途中,曾经徒步感受了一次乡间古道的风味,留下很好的印象。近年来,随着我对浙南泰顺认知的不断加深和拓宽,了解到这类乡间古道在泰顺数量众多,在公路还未修通之前,它就是乡民们进出县城罗阳镇的步行道,如今,县城到各乡、镇都开通了公路,古道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尤其是年轻一代,头脑里对家乡的古道概念几乎都是很模糊的了。好在泰顺还有这样一批痴迷于廊桥、古道,钟情于家乡山山水水的热心人,他们寻访廊桥、徒步探索古道,并在博客上将收获和感想登载出来,和大家分享,并起到了宣传家乡悠久历史文化的作用。再后来,自己看到了《中国廊桥网》创始人钟晓波先生撰文推荐的“泰顺四大红枫古道”,突然间有了一种冲动,心想:当枫叶红了的时候去泰顺走古道,既了了红叶情、又圆了古道梦,美事一桩啊。
      此次,在综合考虑了主题、路线、时间安排等因素后,我在三天的游程中先后徒步行走了红岩红枫古道,泰顺白溪岭+ 寿宁杨梅洲红枫古道,以及天关山+
      北岭红枫古道。自己从现代文明的大都市走入深山间的千年古道,虽然一路挥汗如雨、气喘吁吁,但心中早已没有了往日先民们肩挑背扛在古道上艰难行走的幸苦,相反倒是觉得付出体力后有种神清气爽的愉悦。我的爬山、走古道不是为了生计,只是为了欣赏沿途的美景,因此一路之上心情快乐,放眼之处皆是风景。古道的清幽、红枫的绰约、路亭的古朴、关隘的雄险、廊桥的秀美,恍然间感到:这一条条古道,宛如一幅幅的山水古画,虽然笔墨淡雅,但意境清新,令人回味。从红枫古道回来以后,我体会到,此行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风光景色,一路之上还有幸领略到了大山里淳朴的民风,以及乡民们恬淡平静的生活。也许今后古道再也难以找回往日曾经有过的热闹,将一直寂寞下去,但我相信它不会被遗忘,因为它在这个地球上还会有许多像我这样远道赶来的知音,从这个意义上来讲,红枫古道永远都不会孤独。
技术支持: 文明之路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