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NEW >> 古道新闻 >>国际古迹遗址日 考古专家带市民重走“川渝古道”
详细内容

国际古迹遗址日 考古专家带市民重走“川渝古道”

4月18日是第35届国际古迹遗址日。围绕“文化遗产保护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的活动主题,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牵头组织我市部分市民、大学生,走进九龙坡区走马镇,开展“成渝古道遗址”公众考古活动。

图片1.png

2017年国际古迹遗址日走进川渝古道


“我国自1993年加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以来,非常重视古迹遗址日的纪念活动。”重庆市政协学习及文史委副主任、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助理林必忠表示,古迹遗址日设立的主要是给予公众参观古迹遗址的机会。此次我们联动九龙坡区文管所,组织大学生和市民走进走马镇, 实地参观“成渝古驿道”遗址和“慈云寺遗址”,让他们对重庆本地历史有更直观和深刻的认识,提高大家对世界遗产多样性、不可再生性的认识,从而激发对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

图片2.png

航拍成渝古驿道

图片3.png

川渝古道成渝古驿道遗址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走马镇慈云村7社,驿道始筑于宋代,明清时期兴盛,清末达到极盛,民国后由于区位原因驿道日渐衰落。驿道东起重庆浮图关,经走马、永川、荣昌、隆昌、内江、简州、龙泉驿到成都,是古代巴蜀两地唯一的陆路交通,现残存约1000米全部位于走马境内。

这段古驿道全部是石板路,由长约1.95米、宽0.4米的青石板铺成,石板上密布着深深浅浅的小洞和四四方方的坑。“这些洞和坑其实就是骡马和人踩出的脚印!”林必忠介绍,马都可以在大石头上踏出十来厘米的痕迹,还密密麻麻的,可想而知,有多少马从这里走过,踩了不知道多少次,可以想象出当时这段古驿道的热闹与繁盛。

图片4.png

行走在古道不远处,路边竖立着三块古碑刻,当地人称“三道碑”。 该碑始建于清道光28年(1848年),由三块长方形制石碑横向排列而成,三碑均坐西向东,最左边的碑高3.3米宽1.25米,厚0.2米碑额饰卷草龙纹,是为表彰曹正贵之妻蒲氏生前贞节孝服而由光绪皇帝亲颁圣旨嘉奖,中间的一块碑高1.75米,宽0.84米,厚0.15米,是后人为纪念某正堂而立的功德碑,最右边的碑高3米宽1.12米,厚0.2米,碑面行书阴刻“严正宽平”是走马场绅士17人为歌颂当地县官政绩而立的德政碑。

图片5.png

“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公路边都有广告,其实在古代也一样,这些碑刻立在路边,也是为了让更多人的看到知道。”九龙坡区文管所相关负责人介绍,古代碑刻主要是为了将一个人的事迹、一生的大致内容或者需要歌功颂德的内容记录下来,让大家知晓。现在这些题刻具有较高的书法欣赏价值,同时,它见证了川东古道的兴衰,一定程度上的反映了当时的民风民俗和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图片6.png

从金银坡的三道碑继续向上行走数百米,到达老关口处,崖壁上有一块长约50米的巴县西界界碑,该题刻开凿于清道光二十八年,现有题刻2龛,一块题龛为长方形制,行书阴刻“巴县西界”四字,长3.3米,宽1.3米。

图片7.png

在相距4.9米处,还有一石刻,题刻“险设天成”四字,石刻长2.3米,宽1米。 两龛题刻均刻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十月,为明清之际壁山与巴县关口分界处。

图片8.png

“作为文物保护的后备人员,可以和考古所的工作人员一起感受遗址现场,不仅了解了很多知识,也为我们以后做这种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给了一些很新的思路。”来自重庆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的研究生张欣参与了活动,她表示现场考古积累了一些经验,希望毕业后投身考古事业,能够真正跟着考古人员共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当日,市文化遗产研究院还组织大家前往走马镇慈云村西的山林中,探访了重庆地区目前已知的保存最好的古代寺庙基址——慈云寺遗址,了解该遗址抢救性考古发掘的相关情况。至此,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2017年公众考古系列活动拉开序幕,后续还将组织市民、大学生一起走进考古工地等活动,唤起全社会保护遗产的热情。

技术支持: 文明之路 | 管理登录